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中科技大“本科不努力,毕业成专科”,不合格该被淘汰的不只是学生

2017-08-17 有么说么的 大学声



前段时间,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份试行制度文件在网络上形成了热议,“本科不努力,毕业成专科“甚至上了微博热搜第一名。

 

陈大夫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的第一反应也是菊花一紧。

 

作为一个参加了毕业大清考还差点没能毕业的超级学渣,如果当年就推行了这个制度我估计现在就是专科生了。


中国大学教育注水现象相当严重

 

中国的大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注水相当严重,这基本是业内人士都公认的事实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教务部原副部长卢晓东日前曾在高等教育专业媒体“一读edu”上撰文指出:

 

国内高等教育在教育质量方面的核心问题所在,就是教师学术要求不高、不严格,学生学习不主动,学习投入较低。(原文请点击:本科转专科,为何对“一流本科教育”如此重要?》)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官微)

 

出国留过学的同学对于这个问题的感受显然更加真切,国内高校的课程学术要求远远低于美国高校。

 

国内大学一向被称为是“严进宽出”,但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数量不断膨胀,进的显然没那么严了,但出口却还和原来一样宽松。


根据卢晓东的估算,美国高校2006年的本科四年毕业率只有36.1%,六年能毕业的也只有57.5%,

 

而中国大学生四年能拿到学位的却能占到97%,甚至不少985高校毕业率也都超过了95%。


(来源:一读edu)


大学本科学业要求过低带来的,则是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形象一直难尽如人意,与中国的经济地位及国际形象完全不相称。

 

大学教育注水

到底是谁的责任?

 

中国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显著降低,是从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那场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空前的大扩招开始的。

 

1999年开始,三年内将大学招生人数增加一倍,本来设计给100万学生用的教室、宿舍、食堂,三年后就得分给200万人,很多高校都到处人满为患。

 

招生人数翻着番地涨,但教师人数却跟不上,面对大课几百学生都根本认不过来脸。八九十年代大学老师和学生教学相长,相濡以沫的亲密关系一去不复返。


(来源:知识分子)

 

陈大夫2005年进大学时正好赶上这场大跃进的尾声,我读的是山东建筑大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校开这个专业已经三年了,却根本没有一个教授能给我们上专业课。

 

学校里没教授也能开专业,还一开好多年连着坑几届学生,部分高校教职工打着学校的牌子在校外非法招生,还能通过各种手段搞来盖了本校公章的学位文凭,这些乱象在本世纪初那几年的中国大学里随处可见。


扩招在拉高GDP的同时,却显著拉低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含金量。

 

国内培养的土生博士、硕士和本科,在海归的同等学历面前自动低半格,

 

“大学生”群体在民众中的形象从天之骄子文化人,几年时间就变成了眼高手低干啥啥不行的穷酸秀才。


向中央建议实施大学扩招大跃进的始作俑者:汤敏和左小蕾

(来源:央广经济之声)

 

从进入新世纪以来,包括高校基础设施的加速,高校巨额债务的出现和处理,乃至教育部十几年都没法完全解决的“三本独立学院”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行业所做的一大半努力,都是在给当年的扩招大跃进收拾影响擦屁股。

 

清北,乃至C9这种级别的大学本应承担的任务,是一个面向大众的高等教育体系里少数精英的角色。

 

但在扩招的几年里,这些大学从学生的培养方式到毕业要求都急速向一般地方高校看齐,搞出95%以上几乎毫无门槛的毕业率,也就别怪别人diss你文凭的含金量。


(来源:网络)

 

世界上的一流高校本来就是个精英化倾向极其明显的小圈子,贵族的血统不纯了,就没人再承认他是贵族;精英的标准降低了,也就没人再尊重你是精英。

 

国内高校那几年的文凭注水,给自己的长远发展埋了大坑。想立牌子需要几代人努力,砸牌子却只需要一场大跃进式的扩招。



国内大学学业救济

制度建设任重道远

 

国内高校想在世界同行中得到承认,就一定要有过硬的本科教育质量。但不管你的生源质量再好,九成以上的毕业率和学生学业高要求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

 

当年怎么放松培养标准把水注进去的,现在就要怎么把水再挤出来,但被挤出去的那部分学业达不到标准的学生该怎么办?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官微)

 

按照华科官媒的说法,现在试行的本科转专科是一种学业救济制度。

 

何谓“学业救济制度”?实际上就是给那些学分绩不够,按原规定应该直接退学的学生一条可以选择的不那么决绝的出路,让他们不会因此而绝望乃至轻生。

 

在我看来,这次华科“本科转专科”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是一件好事,虽然这仅仅是大学学生学业救济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或许会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的学业制度缺乏弹性,面对学业不达标的学生往往走两个极端:要么是无原则的纵容,要么是冷酷的一撸到底直接劝退,缺乏中间的缓冲和引导。

 

根据大学声的调查结果,30%左右的同学表示自己学校挂科一定数量会被劝退,而18%的同学表示自己学校挂多少门都无所谓,只要大四清考能过就行。


 

每年毕业季,不少高校都会有学生因为不能毕业而轻生或者做出其他不理智的举动,这早已是大家都清楚的事实。

 

只淘汰百分之几的学生,还可以靠维稳封锁消息让事态不扩大,如果要逐渐与国际接轨,把淘汰率提高到20%-30%以上,国内大学里会不会接连出现富士康式的“十三连跳”“十四连跳”?

 

陈大夫曾经亲身经历过这种遭遇,当教务部的负责老师告诉我清考成绩的申诉不受理,我没法拿到毕业证的时候,我真的是两眼一抹黑,有种自己的生命已经毫无意义的感觉。

 

我人生这三十年,那是我唯一一次认真地考虑到要犯罪。如果不是通过其他方法开了一条第二年毕业的后门,我不知道我会做出什么来。


(来源:百度)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当初为了国家经济建设一盘大棋,不顾行业内在规律给大学教育注水,现在挤水分的痛全让学生承担公平吗?

 

在国内高校目前学业救济措施极其缺乏的现状下,我反对各种为管理方便把学生一开了之的规章制度。(《大学生期末考试作弊,是不是应该直接开除?》)

 

各高校出台的各种学生学业救济措施,包括学业预警;辅导员一对一谈话;学业帮扶;不合格学生“留级”;本科转专科;休学及转专业等制度,只要对学生有利,考虑到了学业困难学生的实际处境和需求,我都支持并希望能尽快在全国高校推广。

 

但问题是,高校到底有没有动力实施这些能惠及百万学生的措施。

 

以很多学生都关心的“转专业”问题为例,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学生依然不能自由转专业,还有相当多的学校给转专业设置了“学分绩年级前10%才能转专业”这样的限制。


真正不适合自己所学专业,学业有困难的学生,有可能能学到年级绩点前10%吗?

 

这种逻辑自相矛盾的“二十二条军规”式校规,在我眼里就好像民政局规定“家庭美满模范夫妻才准许离婚”一样可笑。


(来源:百度)

 

让大学生能自由选择自己适合的专业,大家呼吁建议了这么多年,却是雷声大雨点小,绝大多数高校都视而不见。

 

问题的真正原因是:一旦开放转专业,不少高校里的薄弱专业,学生可能纷纷转走剩不了几个。

 

如果陈大夫当年能校内自由转专业,整个山建大的信管专业就会转的不剩几个人没法开张了。

 

那些把本专业学生视为自留地的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会被动到饭碗,自然会对这样的政策极力反对,这才是国内高校自由转专业始终推行不下去的真正原因。

 

四分之三的大学生在高考报志愿

时对自己所学专业知之甚少


既然那些沉溺游戏不学习,导致学业成绩达不到标准的学生理应被清除出大学,


那么那些连教授都没有就有底气招生的高校;


那些毫无就业竞争力,待遇如同后妈的专业和院系;

 

以及那些靠着这些“自留地”一直活得很滋润,天天上课照本宣科对着PPT念,十几年知识结构没更新过的高校教师,


是不是也该考虑一下自己还有没有必要存在呢?

 

我们认为,大学的在校生和毕业校友都应该有权利对自己受到的教育进行评价,同时社会上应该有独立机构来收集这些评价打分,并给出针对大学教育质量的排名。


(来源:申请方)

 

只有让那些教育质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能令学生满意的高校、院系、专业和教师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而让那些尊重学生权益,帮助学生学业发展的高校实现加速成长

 

才能真正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让中国学生拿到含金量不次于国外高校的文凭。




想了解更多有意思大学故事请点击




四川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哪些大学第一时间投入了抗震救灾?


华东理工大学空调招标疑似故意流标,请别再跟学生耍心机玩套路了


有奖征集大学生维权新闻线索,大学声帮助你发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浏览更多大学排行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